布魯金斯學會和摩根大通的一份評估300座城市的聯合報告中揭示,澳門特別行政區是2014年世界最好表現的大都會區域。
「2014年全球都會觀察——一種不確定的恢復」報告總結,澳門去年「受博彩支持的貿易和旅遊造成大部分增長」,其次分別是土耳其城市伊茲密爾、伊斯坦布爾和布爾薩。
該研究分析了全球300座大都會的表現——這些大城市是全球人口20%的居住地點或工作地點,佔全球將近一半的國內生產總值—— 結合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就業的年增長率基礎所得出的結果。
澳門展示這兩個類別的最佳組合,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有8%的增長,而就業率上升了4.2%。
該分析發現,在一般情況下,300個主要城市地區上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相比2013年的1.6%,2014年增長了1.3%,而就業在去年增長了1.5%,與前兩年相同。
布魯金斯學會分析員和研究主要作者約瑟夫.帕里拉透過大都市注視全球經濟,並強調,「我們看到地區之間的不平等增長」。
該研究員舉例說明,「在發達經濟體,如北美和西歐,倫敦和休士頓是發展較高的城市,而鹿特丹和蒙特利爾處於努力階段」,並補充,在一般情況下,「發展中的市場增長速度更快,但在中國中部和東北部城市、秘魯和哥倫比亞的城市,以及巴西和阿根廷的大都會之間存在巨大差異」。
該研究的結論是,呈現較快增長的經濟體屬於東亞、中歐和亞太的發展地區,而經濟增長放緩的則屬於西歐,北美和亞太發達地區。
雖然國家經濟增長在2014年有所放緩,中國仍排在全球30個增長較快的經濟體的中上位置,其中合肥排在第20位,引領大都會地區增長了9.5%(雖然就業增長約1%,但未能使它在排名上得到較好的位置)。
北美四個大都會區域(奧斯汀、休士頓、羅利和弗雷斯諾)和英國的兩個大都會區域(倫敦和曼徹斯特)屬新興市場,它們在300座城市評估中排名前60位。
排名最後的是曼谷,由於泰國的政治衝突破壞了經濟發展。
該研究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六年後,大多數經濟體達到或超過其衰退前的水準,但57%的北美和65%的西歐大都會地區尚未實現全面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