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陳桂舜 * – 「教育」-開啟中葡工程合作之門

陳桂舜 * – 「教育」-開啟中葡工程合作之門

 

過去,澳門只是一個小城,對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不大,因此,在本土並未有與工程專業相關的高等教育課程提供,令有志成為工程師的莘莘學子必須離鄉別井遠赴外地求學。而當時較熱門的升學地點為國內、台灣和葡國,亦有部分赴日本及美加求學。雖然人數不多,但基本滿足澳門當時的巿場需求。
至1989年東亞大學(澳門大學前身)開設了科技學院,正式揭開培訓本地工程師的序幕。初期的教學制度是仿照英國模式,但基於澳門屬葡萄牙管治,因此教學模式慢慢和葡國大學課程接軌。其中,導師主要由海外招聘,當中較多是葡國來澳,亦有部分由國內導師執教,由此展開了一個中葡工程技術融滙的教學模式及後,因應澳門自身經濟環境的改變,對課程亦作出多次的改革。
小城已逐步走向國際,澳門人均GDP正值全球第四位,國際對澳門培訓出來的工程師水平亦開始提出要求,對本地高校課程的要求除了著重質量外,亦要求保證和國際接軌。數年前,澳門大學的土木、機電、電機及電腦工程三個本科課程加盟《華盛頓協議》。換言之,自2011學年起就讀上述課程的學生,畢業後能在二十多個國家或地區考牌及就業。除了本科課程積極與國際接軌外,本地大學近年亦在科研工作上累獲殊榮。雖然學術水平已達較高水平,但誠然,在技術上仍礙於招生情況等條件的限制,要與國際頂尖學府相提並論仍存有一定的難度。
澳門被國家十二五規劃定位為中國和葡語國家交流合作的平台,具有先天的優勢和特色,故本人認為本澳工程專業教育在追求與國際接軌的同時,可借此平台在工程教育工作上加以發展。
第一,澳門工程專業教育應在保持和中國國內高等院校緊密連繫的同時,加強和葡語國家的合作。其中,應特別在科研項目上作牽頭作用,為國內和葡語國家的大學及科研機構提供合作配對,利用中葡兩地大學的各自優勢,提升澳門工程專業教育的科研水平。並且透過中國和葡語國家兩個龐大巿場,為成功的科研尋找機遇使之具條件商品化,這將有助解決澳門的研究成果苦無出路的問題。亦藉合作的契機提升大學的科研水平。
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科研合作無疑是最快可見成效的中葡合作平台。但要牢固這平台的作用並非單從政策著手。更重要的是:人才。例如,澳門大學現已有一定數量的國內和海外生就讀。在這基礎上可加以發展,吸引更多的葡語國家學生來澳升學及交流,讓大學成為孕育中葡工程師的搖籃。對學生而言,這將不單是一個四年的學位和一紙證書的關係。本地學生在大學生涯中與中國和葡語國家的同學共同學習成長,將更有助了解各地的文化。並能建立友誼,這更是一個一輩子的連繫。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連繫,比國與國間的合作協議更為深入和對等。將來葡語國家的同學回到當地工作後,需要尋找和中國合作的機會時,首選的必是他們生活和學習過的中國城巿–澳門。而合作的不二之選必然是當時的澳門同學。這個人脈網絡正是中葡合作的重要資產。
第二,工程專業教育不單是高等教育,亦包括專業培訓。特別在近年工程技術日新月異,各國亦有不同的標準和法規要求。所以成為工程師之路上需要不斷進行培訓。專業培訓不受地域限制,舉例說近年較多中非合作,而非洲各國較多使用歐盟標準,這正是葡國所應用的標準。故大可利用澳門這平台,把葡國的工程標準透過澳門作為專業培訓的平台,把應用經驗和國內工程師分享。同時,澳門因歷史原故,歐盟和中國國標也較多同時使用,故亦可借這平台和葡語國家共享兩種不同標準的差異及共同之處。這將有助減省因標準不同,影響兩地採購物料及施工要求的差異。
綜合上述觀點,利用「教育」開啟中葡工程合作之門是不二法門,藉著高等教育層面拓展,配合科研合作及專業培訓,才能短期展開高效的中葡合作,並能發展長遠鞏固的平台。這正是更好發展澳門自身優勢的大好機遇,並把這經驗拓展至其他專業範疇,建好中葡專業合作平台的工作。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