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書中,我們可以瞭解到,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該國經歷了不同的階段,但從中國人的名字中,你或許可以瞭解到一些東西。
通常情況下,中國的父母似乎都會望向大事--或歷史日期--而將其作為孩子起名的靈感:例如建國,就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又比如最近比較流行的名字:和諧和奧運。
根據全國公民身份資訊中心的資料,叫建國的有96萬人,其中 34%出生於1949年至1959年之間。1949年之前很少有人給孩子起這名字。
1950年至1960年之間,一些象徵著新中國和寄予人們對國家繁榮希望的名字使用量增多,包括:建華(和建國同一含義)以及光(剛)強(“國家強大”)。
此外,約60%叫民主這名字的中國人,出生在20世紀50年代。
在朝鮮戰爭期間(1950-53年),中國人選擇的名字往往反映了這一衝突,數以萬計的嬰兒被命名為援朝(“幫助朝鮮人民”)、抗美(“抵抗美國侵略”)和衛國(“抵禦侵略,保衛中國領土”)。
493個張姓援朝名字裡,就有近90%出生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司令朱德也為其長孫取名為“援朝”。文革期間(1966-1976年),中國父母為證明自己對“革命”的忠誠,選擇的名字有衛紅(意為“保護紅色政權”),衛東(“保衛東”,指毛主席)和學農(“向農民學習”)。有些寶寶甚至被命名為文革(“文化大革命”)。
自1978年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取名更加多樣化。此外,由於20世紀80年代的一胎政策,很多父母放棄每名兩個或三個字的傳統模式--開始使用四個字的名字。
這代表他們想要自己唯一的孩子的名字不但包含父親的姓氏也包括母親的姓氏,而不是僅僅只有父親的姓氏。
2001年起又開始流行新的起名標準,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後,約有31000兒童被起名為申奧(“申辦奧運會”)或奧運(“奧林匹克運動會”)。2008年,就有4783位嬰兒被起名為奧運。
但是與歷史事件相關的名字太流行,令到很多中國人擁有相同的名字--特別是中國的姓氏本來就已經很少了。
為了在人群中與眾不同,一對中國夫婦想給他們的兒子起名為“@”,“@” 在普通話中聽起來像“愛他”的意思。
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Portuguê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