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觀點 給我點球

給我點球

請給我點球。這是我一直在祈禱的。每當世界盃開始前,我都跪下來向足球之神祈禱有大量的點球。通過互射十二碼分出勝負才是競爭的本質。點球讓世界盃充滿希臘悲劇一般的氣息,攝住整個世界。是的,決勝局的點球大戰把所有人與世界盃連結起來,從紐約到法馬利康新鎮,從澳門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從多倫多到羅安達。為甚麼呢?那些完全對足球提不起勁的人,例如我的太太,在足球點球時,都將他們那難以理解的偏見放在一邊,守在電視屏幕前。在那些分秒,足球成了一個全球的戲劇,像一杯激情揚溢的雞尾酒等待結果:誰贏了?誰哭了?誰射失了,錯過了最後一腳? 120分鐘後,在經過上千次與足球的碰撞之後,所有的一切盡皆總結於這最後一搏。這次射門將會以悲劇收場,還是足以力挽狂瀾?當世界盃到達足球點球的決定性階段時,面對這戲劇張力,即使是最無動於衷的,都無法不愛上足球,甚至連我的太太都被感染了。

眾所周知,每次提到點球的話題都不免扯上英格蘭,這些可憐的傢伙總是輸在最終的決勝局上:1990年世界盃、1996年歐洲盃、1998年世界盃、2004年歐洲盃、2006年世界盃,還有2012年歐洲盃。基本上,這班英國人成了派對上的小丑。要英格蘭在十二碼對決中勝出就有如葡萄牙在歐洲歌唱大賽中獲勝一樣,不太可能。就如大家所記得,英格蘭曾經敗陣於葡萄牙。在2006年世界盃的八強決賽中,葡萄牙門將列卡度.彭利拿成守門英雄,表演了令賽事峰迴路轉的帽子戲法:先後三次撲出林柏特、謝拉特及加歷查的點球; 重演2004年歐洲盃八強決賽中的神奇一刻,列卡度再次在決勝的十二碼大戰中獨力擊敗了英格蘭隊。今日,我們回顧這些片段時都歷歷在目:英國人看列卡度就如一個巫師或魔術師,隱藏著普通門將不得而知的守門秘技。2006年,明顯地英格蘭球員都不敢直視列卡度,就像早期不敢直視巴布亞新畿內亞巫師的航海員一樣。的確,列卡度是一個深不可測的謎:一個球場上實力普通、技術薄弱的門將,是如何變成了點球大戰上的梅林?這麼一個平凡人如何在決定性時刻瞬間冒起?

如果列卡度是頂峰的話,那麼伊拿則是英格蘭詛咒的開始。在1990年世界盃半準決賽上,這位西德門將向皮雅斯和華度施了巫術。在這場比賽的尾聲,萊因克爾留下了足球史上的名言之一:  “足球就是雙方各派11個人上場,然後總是由德國人勝出的遊戲”。 所以說,與英格蘭剛好相反,德國在所有點球對決中大獲全勝:1982年世界盃、1986年世界盃、1990年世界盃、1996年歐洲盃和2006年世界盃。

但是,毋庸置疑,最精彩絕倫的十二碼大戰要數1994年及2006年世界盃總決賽。1994年的美國世界盃,最終兩種不同版本的意大利隊相遇رر意大利原版對上巴西的模仿者,名不經傳的佩雷拉調動三名中場球員,証明再偉大的球員都不免栽在點球之上的論斷。碧根鮑華之後最優秀的自由人巴里斯,射出了橫樑;曾於1982世界盃勝出的馬沙路也射失十二碼,肯定了泰法路的防守;九十年代的巨星巴治奧,射出了一飛沖天的一球,結果將冠軍拱手讓予巴西。

究竟天才如何在決定性時刻這樣攔阻對方的進攻?2006年,再冷靜的意大利也因為點球大戰在最後挑起戰火,這一次是對抗法國。同樣,在90分鐘的團隊比賽內表現極盡搶眼的一個個足球明星,都在緊握勝負的個人時刻瞬即崩潰。而在加時賽時,因用頭撞向馬特拉斯胸部,施丹被罰紅牌出場。在點球大戰上,查斯古特,只有齊達內能克制的球星,於點球大戰中射失了唯一一球,如此就將冠軍送給意大利。

對於今屆世界盃,我不一定希望以點球定最後勝負, 因為這將意味著另一場與意大利團的決賽;但我對點球大戰急不及待,到那時候,英格蘭會發現本菲卡的强大,德國人會見識到外星人正刺探人類,守門員會在永恆的精靈投下陰影,足球會令全球著迷,所有的現場和電視觀眾成為面部表情的專家:那人會射失──見不到那皺著眉、冷繃繃的臉了嗎?你看到了,還是沒有?

 

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Português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