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於5月16日在北京、5月29日在里斯本舉辦的展覽《中國在哪裡》,代表了兩國藝術家關係獨特的時刻。這種彙集了中國一線藝術家規模的展覽還是第一次,他們中有很多曾代表國家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而參與這次展覽的還有澳門藝術家以及人數與其差不多的葡萄牙藝術家。來自中國和澳門的藝術家是由我全權負責選擇的。在本次展覽的背景下,我意識到這對澳門藝術界是意義重大、有趣且佔據很高地位的,本地藝術家可以向頂尖藝術家介紹其作品和名字,而這些頂尖藝術家包括張洹、宋冬、尹秀珍、邢丹文、陳劭雄、王慶松和崔岫聞。
我這樣做是有風險的。為不知名的藝術家開放一些渠道,不管是中國大陸、葡萄牙或是世界其他地方。我冒這個風險是因為我相信澳門藝術,而且相信澳門藝術需要參與這一類活動。澳門藝術家開始需要衝破城市本身的外殼,在其他地方有所表現。這一選擇對中國內地而言可能是安全的,以上文提及的那些藝術家為代表。這樣做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彙集北京、里斯本或任何其他地方的專業評論,達成更多共識。但是這不是我做的。我這次冒險是為了讓澳門藝術能多一次向外的機會。
賭贏
我對澳門藝術投於展覽的懷抱中下了賭注,還全力以赴使澳門藝術在中國和葡萄牙藝術的展覽平臺中獲得關注。這不是我第一次與澳門藝術家合作,我們所做的是把他們推向地區門外,獲得更大的知名度。這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作為“全藝社”副主席,在過去五年,我與很多情況都近距離接觸過,而且我很瞭解本地藝術家面臨的困難。我對這個將我視為一份子,歡迎我且接納我的城市的責任感下注。我做這些,是為了感謝對我表現出特殊感情而且一直支持我的澳門藝術界。但是也是因為澳門藝術家值得並且應該得到更多這樣的機會。
如果選擇落在更具體的一個藝術形式身上,有這樣的一個解釋。當有一個能同時舉辦兩個展覽的機會-北京和里斯本رر有必要選擇能夠再現的作品,或者至少是相似的系列。因此,視頻、攝影形式或通過其他設備上展示的、可以複製的作品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我認為自己主要是一個藝術家,因為當我扮演策展人的身份時,我頭腦中一直浮現一句話。“策展即照顧”。我放棄自己的興趣,提供幫助,照顧,關注,盡力讓東西呈現。我有能力與多種多樣的人溝通,我在不丟失自己身份的前提下自然地做了這些。
另外兩位策展人路易士.阿萊格裡和努諾.菲格雷多發起的挑戰,證明是一個成功的賭注。因為囊括澳門藝術家是我的選擇,這樣澳門便能再次成為中國和葡萄牙之間的連接點。
以目前中國在世界上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本屆展覽重點關注的是不久的將來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展覽所展示的不同於基於地理座標的簡單答案,因為它與當代文化和地緣政治不穩定且無法預見的現實相矛盾,我們面臨的問題是:“中國在哪裡?”。是無處不在還是無處居身?
空間性
當今世界複雜的歷史,尤其是飽受過去幾十年經濟、社會和政治發展影響的歷史,使得現代全球化最堅韌的一面來源於中國。如今,“中央王國”的預言無處不在,但同時也無處居身。
當代藝術目前的策略-大多時候,是以最直觀的形式,指向同樣的問題,並展示出其與眾不同的、地圖化全球化複雜空間的能力。
這些當代的空間性也被澳門及澳門的藝術家在本次展會上充分展示出來。
這個項目由XA-祥藝(北京)和數字社團-藝術與文化(里斯本)組織,還由AFA-全藝社(澳門和北京)提供大力支持。
José Drummond, 策展人
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Portuguê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