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未分類 一體化的艱難道路

一體化的艱難道路

自從澳門行政權和香港主權移交之後,區域經濟一體化一直處於政治議程的頂峰。協議的簽署、會議加倍、橋樑的指定以及邊界的研究接踵而至,但這條道路並不總是平坦,時至今日,專家稱還沒有重要的成果。

張德江有個夢想:將中國南部變為區域性的經濟力量。因此,也是在2003年,這位當時的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提出了“9+2”的概念:中國中部及南部9省協同澳門、香港特別行政區形成了泛珠三角區。

縱觀歷史,從未有過任何相似的概念,也沒有過這樣規模的地區,僅僅是這總面積為二百萬平方公里的諾大疆土,相當於中國領土的21%。居民數量多達4.74億,占國家總人口的36%。這一地區的生產總值達到中國整體國內生產總值的40%。

在這個公式中,澳門是旅遊和休閒中心,而香港是金融中心。兩者均為擁有國際經驗、有潛力和重要的投資者。

張德江相信廣東的未來不能沒有澳門和香港,同時,這兩個地區的發展也與廣東省的繁榮息息相關。

“這個項目的最初的想法是有趣的,因為有些省資源少、存在基本問題,例如缺乏基礎設施和交通網絡。澳門對於說明這些偏遠地區可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澳門大學經濟學教授關鋒解釋說。

 

幾個結果

五年之後,這個項目的構思者離開廣東去了北京。張德江現職全國人大委員長也是中共黨內的三把手。

泛珠三角區域一年一度的會議持續辦下去,而且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的大橋也於2009年開始建設(見頁內文章)。

但是人們對泛珠三角區域概念實施的有效性卻一直存在著懷疑。

關鋒認為現階段“沒有顯著成果”。現在優先待辦的是其他:“建立泛珠三角區域時,中國經濟正處於一個非常不同的階段。今天面臨的是其他挑戰,所以政府關注的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方式。”

除此之外,這項概念的實施還缺乏一個戰略的制定:“我們每年有一個關於這個地區的會議。但目前尚不清楚做了什麼,或者這個專案的結果有哪些。似乎並未設定責任或目標。”

關鋒認為這個想法可能實現,但也存在著難以解決的問題:“九個省的經濟發展水準十分不同,這使得合作非常困難。”

為了支持經濟和貿易一體化,2003年簽署了內地與香港和澳門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協議(CEPA)。這項協議旨在於減少或免除關稅,以促進雙方邊界地區的商品流通,有利於港澳進入中國國內市場服務。從深層而言,這是又一個為兩岸三地合作提供便利的手段。

有了明確的目標,這些協定設定了商品和服務的清單,每年更新一次。並且政府也為2015年提出了一個方向:產品貿易完全自由化。

 

在香港的陰影下

“CEPA在經濟領域取得了成績,尤其是大批內地遊客的湧入帶來了經濟的活躍與繁榮。但是為什麼在貿易方面沒有產生預期影響?”這是由澳門進出口商會會長蕭志偉提出的問題。

原因就在於香港。“這些協議應該造福兩個特別行政區,但是由於香港經濟規模較大,商討首先是和這一地區,澳門公司最終依賴於香港的影響。”蕭志偉提醒。

但困難並不僅僅是這些。當企業家瞭解到,該協定並沒有服務於他們的需求,問題從一開始就出現了。由於“操作層面的問題”,企業需耗時建立且受到非常嚴格的有關食品標籤的檢查,令企業進駐大陸受阻。

“例如,中國大陸要求飲料標籤包含到期日期,這對於大多數產品是正常的,但對於一些產品則不一樣,例如產自葡萄牙的酒。世界上有地方要求寫明紅葡萄酒的到期日嗎?”這位澳門立法會議員問。

在CEPA的第二階段,蕭志偉繼續說,“工業和製造業被置於考慮中。不過,有大量的澳門企業投身於旅遊業和零售業。我們必須討論如何為中小企業提供優待,使它們享受更低的海關關稅”。

明佳

 

 

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Português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